当帕金森患者的手腕僵硬如生锈齿轮,中医却用一剂汤药为其注入润滑剂——这不是奇迹,而是筋脉重通的必然结果。
清晨七点,刘家峰大夫的诊室门被缓缓推开。65岁的陈伯侧身挪进诊室,双臂紧贴躯干如被绳索捆绑,转身需连移五小步,双手静止时不停搓动——这是他被帕金森病纠缠的第9年。“西药越吃越多,身体却越来越像生了锈的机器。”他的叹息道出300万中国患者的共同困境。
01 被钢筋水泥化的躯体:帕金森患者的运动酷刑
帕金森病(PD)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。其核心运动症状可概括为 “僵、颤、抖”三联征:
▍ 肢体僵硬(肌强直)
患者常描述身体如“被灌了水泥”:
关节活动时有齿轮样卡顿感
展开剩余63%面部肌肉僵化形成“面具脸”
起床翻身需分段完成(医学称“序列性运动障碍”)
科学本质:基底节区多巴胺缺乏导致肌张力调节失衡,肌肉持续收缩
▍ 静止性震颤(搓丸样抖动)
最易识别的标志性症状:
多始于单侧手指(每秒4-6次搓丸样动作)
情绪激动时加剧,睡眠时消失
随病程进展蔓延至同侧下肢、对侧肢体
▍ 姿势性震颤(动作发抖)
常被忽视的致残性症状:
持物时手部大幅度摆动(如端水杯洒出)
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晃
写字呈越写越小的“小字征”
02 筋脉不通:被忽视的“僵颤抖”真凶
刘家峰大夫在解剖千例患者舌象后揭示关键规律:
“舌下络脉青紫怒张者,必见肢体强直;舌苔厚腻如积粉者,定伴震颤不休!”
中医将帕金森归为“痉病”范畴,其核心病机为:
现代佐证: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发现,PD患者普遍存在微循环障碍,肢体末端血流量较健康人低40%,这正是中医“筋脉不通”的科学映射。
发布于:北京市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