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8年10月下旬,广州市和武汉市相继沦陷,全国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,即战略相持。在这一阶段中,敌后战场逐渐演变成了抗战的主要战场。面对日益严峻的战局以及不断攀升的伤亡率,白求恩再次向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,他渴望带领医疗队前往那些战斗最激烈、对医生需求最迫切的地方。这一次,毛主席欣然同意了白求恩的请求。
1939年2月26日,白求恩接到紧急通知,八路军部队计划在广灵公路上发动一次伏击战,他被要求率领医疗队前往准备救治战斗中受伤的士兵。于是,他选择在离战场约10里远的一座小庙内设立了临时急救站。医疗队在庙顶上铺设了白布,并用两张门板搭建成一个简易的手术台,战斗展开后,伤员们被源源不断地送进急救站。
与此同时,著名的战地记者吴印咸正冒着炮火在前线采访。当他得知有位外国医生正在为伤员进行手术时,立刻赶往现场,试图用相机记录下这一重要时刻。此时的白求恩穿着八路军的军服,袖子高高卷起,胸前扎着一条长橡胶围裙,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细边的老花镜。这张照片日后成为了白求恩最为著名且富有代表性的一张影像,令世人铭记。
展开剩余65%手术在紧张而有序的气氛中进行,炮火轰炸的声音时刻回荡着,白求恩冷静地指挥着,手术器械在他手中轻轻碰撞发出细微的声响。随着战斗的愈发激烈,附近一颗炮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,院墙的一角被摧毁,但白求恩丝毫不为所动,依旧在摇曳的豆油灯光下专注地进行手术。一个伤员被送走,紧接着又有新伤员被抬进来。
在医生们的强烈要求下,疲惫不堪的白求恩终于退回房间休息。但油灯刚熄灭不久,门外却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。警卫员迅速打开门,一位值班医生急匆匆地说道:“一个伤员动脉大出血,白大夫在哪里?”警卫员向房间内看了一眼,赶忙低声说:“你们先处理一下,白大夫累了一天,刚刚睡着。”话音未落,白求恩已从床上迅速弹起,一边穿衣服一边朝门外走去。警卫员连忙拦住他,劝说道:“白大夫,您今天已经手术了10个小时,应该休息了。”白求恩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我是医生,眼下有伤员在手术台上与死神搏斗,我必须去帮助他!”
白求恩走进简陋的手术室,发现伤员因失血过多,脉搏微弱,急需输血。在得知这位伤员是B型血后,当地卫生部部长主动提出献血,但白求恩拦住他说:“您刚献完血,让我来吧!我是O型血,万能输血者!”看着这位年过半百且连日操劳的白求恩,护士们赶紧上前阻止他。白求恩微微一笑说:“前线的战士为国家献出了生命,我在后方献出一点点血,算不上什么。”
谈到输血,在此补充一件事,流动血站和输血技术的创始人正是白求恩。在他来到中国之前,已多次在医院手术时目睹病人因失血过多而无法输血而抢救无效,因此他提出将不同血型的血液装瓶并贴上标签,以便于随时使用。
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,围绕着白求恩与战士们,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悄然发生。更多精彩内容,敬请关注“湖北卫视大揭秘”头条号!
发布于:天津市按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